June 26, 2015

屬於我們主動發聲的力量

學生的地位與反思
文/歐陽彣昱(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過這次專題的訪談,我們站在一個中立客觀的角度,聆聽兩方專家們對通識人文以及專業領域之間,權衡取捨的看法與認知為何,並從不同角度發現了課程可能的缺失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

那麼,在探討了那麼多通識教育以及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後,我們又該如何改變現況?

傅大為老師及王署君老師分別是通識課程與醫學人文課程規劃的參與者。在與他們訪談的過程中,其實他們都提及:「不論我們發掘多少缺失,重點在於,只要學生願意發聲,課程都有改變的可能。」

像傅大為老師就提到,以他個人而言,即使他有想法,也沒有改變課程規劃的權力,因為這是他「一個人」的意見,政策不可能只因為他個人的聲音就改變;但學生不一樣,若學生願意提出明確的需求(例如:要求增設法律相關課程),連署達一定人數,並向相關單位提出意見,其實校方視願意依照學生的需求與聲音做出改革的。

王署君老師方面,也點出了這個想法,像過去系學會國事部的醫學教育部門(SCOME)便曾經收集系上同學對於必修課程的意見,並在反映給系主任後得到了改善。而同樣的作法也是用於醫學人教育課程。

或許在制度面而言,我們無力改變,例如有些人可能認為,將醫學人文特地從人文教育中獨立出來是多餘的,但身為學生我們不一定有權力改變這個固著已久的制度。但是,我們依舊可以盡最大的努力,為自己的權益與需求發聲。綜觀與人社、醫學兩院的老師訪談中,我們理解到:在這個自由開放的年代,「學生」已經成為校園的主體,只要願意付諸行動,就能有所改變。

現今正面臨醫療體制崩毀的過程,學生的力量及角色,遠比之前來的更加重要及具影響力。站在現今的基準點,放眼每一個醫學生即將面臨到的問題,我們對於未來,有著多少的想像空間?或許跨出第一步,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兩方老師不斷叮嚀與期許的共同價值。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