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7, 2015

醫學與人文的隔空對話

系列專題導論
文/歐陽彣昱(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今年三月第四十九屆全國醫學院院長會議中,各校代表同意將醫學系的修業年限改為六年,在畢業之後通過國家醫師執照考試,再申請教學醫院,並接受兩年 PGY 的訓練才能成為住院醫師1

而這六年的教育,又可以拆分成兩年與四年的階段:前兩年的教育以普通科目、人文、通識課程之培養為主;而後面四年則加入各項不同的專業課程與實習學習。因此,在以大一大二為主的通識教育中,主要以共教中心開設的核心通識課程為主,以提供學生整體性的知識為目標;並積極強化所習得的「社會倫理等實質蘊涵」,達到大學「全人教育」的教育目的2

此外,陽明大學的學生多主修生物醫學科學,在面對未來複雜的社會,人社中心認為還需要輔以專業以外的基本知識,而其負責的博雅通識課程也以能深化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為目標,期許能栽培出對人文和社會科學有所關懷的菁英份子,並在畢業之後能面對社會多變的挑戰。

由以上陳述的各種課程模式設計與開課目標,我們不禁感到好奇:在專業與人文兩個領域中,要如何取到完美的平衡?我們假設,通識課程與醫學人文課程同時皆可以培養醫學生「應該」擁有的素養,但在陽明大學中,通識課程乃是由非醫學專業的人社院教授設計,而醫學人文課程亦是由公衛所開設。

若與醫學系方進行對比,在醫學專業的領域內外,究竟兩方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看待通識教育?兩個領域的老師,對於彼此的課程的知悉程度,以及對於學生的期待,又有什麼不同?更可進一步的衍伸,雙方對於整個教育體制的看法與價值觀之比較,有何異同?

因此,本次系刊專題以探討醫學專業與人文社會專業兩者,其思維與價值之不同出發,期待能更深入的了解兩方對於課程設計的看法。藉由訪問醫學系王署君主任與凌憬鋒副系主任,以及人社中心的院長與副院長傅大為與鄭凱元老師,了解不同領域的老師對通識教育、醫學人文課程的想像及看法;亦在此架構的建立之下,得到很多老師對醫學系學生不同的想像,對整個課程設計的不同詮釋及期許。

另外,這篇專題更從訪談得到的結果出發,推衍出這樣的差別,其意義何在?而兩方間的思考模式,如何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醫學生的未來,如何引導著我們走向未來社會發展的藍圖,學生自己的力量又可被定位於哪塊版圖之上?而最重要的,仍是我們對於自身所面臨的未來,又有著多少想像?


Footnotes

  1. 林其和,第49屆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報告。2010年3月26日,台北醫學大學。

  2.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中心(2015)。課程目標




創用 CC 授權條款

Related Posts:

  • 生物醫學魅影的籠罩? 陽明大學與綜合大學通識的差異與困境 文/蘇子軒(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陽明大學的前身為國立陽明醫學院,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貫串了陽明作為一所生醫大學的定位,就算西元 1994 年後改制為國立陽明大學,在系所、師資、人才培育上,仍然不脫濃厚的生物醫學氣息。在這樣的氛圍與脈絡底下,陽… Read More
  • 醫學尬人文,迸得出新滋味嗎?從我的修課經驗,看醫學與人文兩種文化 文/何思凱(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因為選修校內的性別學分學程,我大二上時到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修了「性別與技術」一門課,開始接觸「科技與社會」(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 Read More
  • 不識「人文」真面目?探究老師語言底下的小祕密 文/田海寧、劉佳妮(陽明醫學系 109 級) 在這次系刊訪談中,我們邀請到凌憬峰老師、王署君老師、鄭凱元老師和傅大為老師給予我們很多寶貴的想法,相信大家看完了前面的單元,對於他們所講述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歸了解,沒親身體驗過跟老師們的訪談,還是有些事情是無法知道… Read More
  • 人文教育知多少?重新檢視:陽明大學的人文教育概覽 文/劉上琪(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陽明通識規劃的組織架構 本校的「共同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共教中心)專門負責全校共同教育課程的規劃,共同教育中心底下分支出通識教育委員會與基礎學科教育委員會,各自負責通識課程與基礎課程的規劃。其中,全校八系的系主任皆為通識… Read More
  • 問醫學人文為何物?被獨立出來的「人文」,被放大的價值? 文/朱華盛、陳建均(陽明醫學系 109 級) 在從各方角度討論完通識教育的意義之後,本篇章將聚焦於醫學人文教育,並同樣試著綜合不同思維俯視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意義。「醫學人文教育」,聽起來跟人文教育/通識教育那麼相像,只是在前面加了「醫學」二字,而被獨立出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