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3, 2015

人文教育知多少?

重新檢視:陽明大學的人文教育概覽
文/劉上琪(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陽明通識規劃的組織架構


本校的「共同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共教中心)專門負責全校共同教育課程的規劃,共同教育中心底下分支出通識教育委員會與基礎學科教育委員會,各自負責通識課程與基礎課程的規劃。其中,全校八系的系主任皆為通識教育委員會的當然委員,這意味著只要學生對當前本校的通識教育有任何意見,基本上可以經由系辦處反映。

本校通識教育分成「核心通識」與「博雅通識」兩類;核心通識主要由共教中心負責,語言課程與博雅通識則交派給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以下簡稱人社中心)負責規劃

現在的人社中心由早期的通識中心演變而來。早期的通識中心致力於課程規劃,卻因過於重視課程的「量」,忽略了教學的「質」,導致教學形式逐漸流於僵化。為了策進課程與師資的進步,校方創建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人社院),並開始招募老師,鼓勵創立研究計畫,同時開始招收研究生,希望藉由人才的吸引永續人才發展。至此,通識中心的功能不再,人社院之下的人社中心演變成現在負責通識課程規劃的單位。

陽明大學共教中心組織執掌。圖片來源:國立陽明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現況概述


通識教育,又稱為素質教育、通才教育,原指在西方中世紀時,「一個自由的城市公民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1,該定義足見通識教育對公民養成的必備性。在現代,通識教育的重責大任落在大學教育,而身為醫學大學的陽明大學,即使人少學校小,卻沒有因此忽略了該公民養成的重要環節,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陽明大學的通識教育可分為「博雅通識」與「核心通識」兩種,屬於全校大學部學生選修課程,畢業門檻將博雅通識 10 學分以上、核心通識 12 學分以上定為標準。若將中文領域的 2 學分與英文領域的 4 學分納入通識領域,則陽明的學生於在學期間至少應修滿 28 學分的通識課程。2

陽明大學的通識課程以一般大學生常接觸或「應」接觸的人文領域出發,規劃一系列課程;目前,課程領域涵蓋哲學、歷史、藝術、經濟、科技與社會等主題。然而,由於人力不足,本校較缺乏法律與商業相關的專業人才,也因此,通識教育在該二領域的著墨也較少,是目前校方仍在努力改進的部分。博雅通識與核心通識的差異,主要在於二者設計課程的難度和深廣性不同。以下分述二者的設計理念與差異。


核心通識


核心通識由本校共教中心規劃。「核心」一詞,代表著必備性,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基本」──是每個人都應當具備的。本著這樣的精神,核心通識所開設的課程,通常較入門,教授的知識廣而淺,內容以發掘興趣、引領認識為導向。同時,為了能讓同學多元發展,校方的共教中心將課程分類成「心靈與哲學」、「歷史與文明」、「倫理與道德思考」、「藝術與文化」、「社會與經濟」、「科技與社會」六大領域,並規定同學至少須修滿五個領域,共 12 學分。


博雅通識


博雅通識的負責單位和核心通識不同,是由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規劃。博雅一詞中的「博」,能同時代表學問之深與廣──本校的博雅通識,即本著「深入」的精神設計課程。相較於核心通識的基礎性質,博雅通識可說是進階版通識,其開設的課程,除了內容更深入、更聚焦在特定主題,也更綜觀,常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帶領學生比較與融會貫通。

例如:若同學在核心通識中修完「經濟學」這門純知識性的學科後,可在博雅通識中修習「經濟理論與台灣經濟發展」,進一步將經濟學中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台灣經濟的發展狀況,同時進一步了解台灣──我們所身處的土地──面臨何種經濟優勢或困境;或者是,同學也可以選修「台灣社會經濟史」,結合經濟理論循著台灣歷史的脈絡,了解台灣經濟的發展演變,如下圖所示。

核心通識與博雅通識之間的連結關係


中研院人文講座


為了拓展本校通識課程的多元性,本校於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與中研院推出了兩個合作計畫:「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與「老化醫學研究計畫」,其中,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以「培養生醫人才的人文素養」為第一步,中研院開設了許多人文講座,提供本校學生選修。中研院人文講座的授課老師多是中研院知名的研究員,在其所在的研究領域中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地位。該系列人文講座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相當注重知識與意見的交流,授課方式多搭配小組討論與報告,鼓勵學生從思考與討論中學習,這是和本校授課方式差異較大的地方。

和中研院的合作,不僅豐富了本校的通識課程,讓學生有更多選擇,中研院大量的專業人才也補充了本校師資的不足。本合作計畫預計為期四年,未來將如何延續雙方長久的合作關係,還有許多變數。


小  結


綜觀本校通識教育的現況,不難發現,本校的本質雖以醫學大學立足,難免將教育的視野限縮於科學領域,然而,在學生們不斷提供意見、同時校方不斷爭取資源下,本校的通識教育已逐漸拓寬領域,實有長足進步。今日的成果有賴全校師生共同的努力,雖然現有的體制與課程規畫尚有許多值得改進的缺失(後面篇章將詳述),但相信,只要本著開放的態度,不將自己禁錮在生醫的囹圄,不斷拓展領域、爭取資源,未來,陽明大學的通識教育將有更多令人驚豔的革新。


醫學人文教育現況概述


醫學人文課程,是以「培育學生醫師所應具備之人文素養」為目標而設計的課程。過去,因為受限於師資人力,醫學系缺乏「醫學人文」與「醫師及社會」相關的教學體系,本系列課程直到 2002 年才開始實施。3

醫學人文課程主要由公衛所開設,雖名為「人文課程」,但因礙於人力之不足,人社院的無法撥出多餘的師資跨到醫學人文領域開課,是較為可惜的部分。但兩方並非完全沒有過合作,在過去,心靈哲學研究所曾經開過神經科學、醫學史等與醫學相關的人文課程。

本課程共 22 學分,分成「醫學人文」和「醫師與社會」兩大領域,各占 14 與 8 學分,以下分述。


醫學人文


醫學人文課程著重「個人」,課程內容常聚焦於對醫學倫理的探討,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培養學生的對醫療體系中「人」──而非病──的敏感度。目前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醫學人文課程列表


醫學與社會


醫學與社會課程改良自傳統的公共衛生課程。相較於醫學人文的「修身」,「醫學與社會」課程跨出了醫學領域,希望藉由向外連結到社會與公共衛生,讓學生除了具備專業與人文素養,也能綜觀地分析與了解社會人口健康的因果機制。主要課程集中在三、四年級,開設課程如下表。

醫學與社會課程列表


如上表,其實不難發現,雖然醫學與社會課程期許「與社會連結」,實際上依舊脫離不了以科學、或醫師本位的視角看待醫療或疾病,與授課老師多來自公衛所有關。在上列眾多探討醫病關係、以醫師視角出發的專題課程中,只有「疾病與社會專題討論」較與社會中的一般民眾有所連結:該門課程由郭文華老師所開設,郭文華老師並非隸屬於公衛所或醫學院的老師,而是隸屬於於人社院的副教授,其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前後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拿到碩博士學位。由此窺之,或許本校的醫學人文課程中,「與社會連結」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


小  結


若說「人文」是每位公民都應具備的特質,那麼,「醫學人文教育」便是成為一位合格的醫生必經的洗禮。綜觀本校當前的醫學人文教育,可發現,議題探討常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衝突,卻似乎缺乏探討人與「群體」──或者說「社會」──的互動。「社會」,牽動著群體塑造出的文化,是相較於個體更綜觀的面向,關於這部分的探討,後面的章節將有更詳細的描述。


Footnotes

  1. Wikipedia〈通識教育〉

  2. 參見本校共同教育中心網站檔案〈國立陽明大學通識課程修課及選課規則〉

  3. 參見本校醫學系網站〈新課程設計〉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