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6, 2015

問醫學人文為何物?

被獨立出來的「人文」,被放大的價值?
文/朱華盛、陳建均(陽明醫學系 109 級)


從各方角度討論完通識教育的意義之後,本篇章將聚焦於醫學人文教育,並同樣試著綜合不同思維俯視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意義。「醫學人文教育」,聽起來跟人文教育/通識教育那麼相像,只是在前面加了「醫學」二字,而被獨立出來。

到底,為何會有醫學人文教育的誕生?其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醫學系副系主任──凌憬峰老師



從「畢業後的經驗累積」,提早到現在學校的「醫學人文教育」


凌憬峰老師認為醫學人文教育是很重要的,他說道:「在大三、大四時,我們也會安排一些非醫學專業相關的課程,例如:公衛所的流行病學、生統和醫師與社會,大五也有社區醫學等等,這些課程都有機會讓大家接觸到人群。」

老師分享,在他的那個年代,都沒有人教他們應該怎麼跟病人的家屬溝通、怎麼告知壞消息、怎麼站在病人的立場等這些有關於「醫學人文」的知識,這得要等到他們進了醫院以後,自己一步一步慢慢地探索才有會所了解和體會。幸虧當時醫生的地位還很高,沒什麼醫療糾紛;但反觀現在的社會,病人自主權利意識提高,對於知識的取得也不再只能從醫師口中得知,只要上網查詢,許多的手術方式或治療方式等都能一目瞭然,因此病人對醫師的信任也不如以往。

因此,藉由凌老師的自身經歷,他十分贊成醫學人文課程列為必修;他認為作為一名醫學生,就應該要先對醫學領域中的人文議題先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在往後的職場上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例如:陽明的醫學人文老師──黃志賢副系主任,在課程的設計上是為了要訓練學生在面對不同案件和事物上所該有的應對進退。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情境訓練是很好的,若是要等到了大三、大四才學,恐怕反而會讓學生負擔過重,因為高年級的學生光是面對專業科目就已經很累了,所以大一、大二會有相對多的機會去接觸醫學人文的課程。

以陽明的情況而言,醫學人文的課程一直備受重視,事實上,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醫學院在規劃課程時的趨勢。如同凌老師所說,今時不同往日,現今病人的自主意識提高,導致醫療人員動不動就會被告的現象發生,也因此,懂得與病人的應對進退是身為一位醫生不可缺少的能力。

根據東森新聞的報導1:「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一審定罪率 24.5%。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而這也是醫院『四大皆空』、內、外、婦、兒科找不到醫生的主因,但再過沒幾年,台灣可能會提早面臨五大皆空的窘境。」由此可見,現今已不再適合像凌老師以前那樣,到職場上才開始累積經驗,從挫折與失敗中汲取教訓,而應該在醫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前,便提早了解到醫療倫理與法律的相關知識,以便在處理醫療關係的時候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從而避免捲入官司和是非之中。


醫學系系主任──王署君老師



用醫學人文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誠如上一個篇章曾經提及的,老師認為,以大學生的心智年齡,其價值觀多已定型,其實已經很難再用課程動搖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但教育依舊是必要的,因為他能改變一個人的所「知」。

在醫學人文教育方面,老師與我們分享到:「我們的教育教導醫生,在道德與人際互動上實踐『fair』,但事實是,這個社會要求的是『more』。」許多事情,想像與現實是有差距的:理想和現實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有所差距、理想和現實人際互動有所差距……,而正因為醫療不是買賣與互助,正像是某種「義務」與沒有犯錯餘地的技術,因此,社會對醫療的要求特別高,這也是為何醫學美容炙手可熱的同時,卻也出現許多聲音撻伐這種醫療商業化的現象。

總結而言,王署君老師認為,醫學人文教育之所以必要,除了培養對醫療生態與醫病關係的「知」,更是要讓我們認清,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並為當前台灣社會的醫療場域所面臨的困境做好心理建設。


人社院院長──傅大為老師



陽明醫學人文,缺乏與社會的連結


傅大為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如果說『社會人文』指的是一個人對整體社會脈動或著人文研究的看法或了解,那麼『醫學人文』領域則是包含了對醫學史、醫學倫理、醫療與社會,乃至醫療與國家的了解和掌握。」例如:性別議題、醫療糾紛如何影響職場生態、健保問題、台灣社會用藥習慣、藥物開發與上市過程、醫療廣告和用藥習慣的關係……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醫學人文指涉的範圍。

然而,概觀陽明的課程規劃,大一、大二的醫學人文課程都限縮在個人範疇,授課教師也多是法律與醫療本業出身(參見前篇〈人文教育知多少〉),這恐怕在教育上造成學生對醫療與社會、醫療與國家等領域認知的不足。事實上,以台灣大學醫學系為例,台大將社會學列為必修,便是因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但在陽明,卻選擇將心理學這門偏向個體分析與專業的學科列為必修,這份歧異源自於不同師長對醫學生素養的想像有所出入。

由此可見,陽明的醫學人文教育還有進步的空間。傅老師指出:「校方可聘請專精其他領域的老師來授課,藉此來彌補醫學人文教育和社會連結的不足。另一方面,學生也應該適時地反映自己的意見與看法,讓校方得以知道學生的需求,才可在課程安排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唯有跟上社會的脈動,學生才能夠在進入專業以前,提早認知到身為一位公民,該如何關懷這個社會;身為一位醫生,又該如何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或許,在陽明的醫學人文教育上,得靠校方和學生的緊密交流與配合,才會有更多實質上的改善與進步。

綜觀陽明大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系統,筆者私以為,本校時常在思維上侷限於自我,將「專業」緊抓在手中,跨不出被支配的角色扮演。例如:從前述王署君與凌憬鋒老師的訪談可知,他們都站在「醫師/醫學生」的高度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忽略了我們「身為一個人」、「一個大眾」的基本觀點。這樣的現象也可以從陽明大學在硬體設備的使用上發現,例如,在分配新大樓、新資源時,校方時常將研究室、實驗室、研究人員的個人空間作為應用的第一考量,而忘記了,有些空間或許有別的應用方法,裝置藝術空間也好、擴大圖書館規模也好、展演空間也好,或著,純粹當作學生甚至民眾的自由活動空間也好,都有助於校園營造和強化人際連結,而不只是被當成少數群體的「頂尖」教學研究室使用。

除此之外,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在文章一開始提及的「醫學人文」與「社會人文」並不是分開的概念,而是「醫學人文」是「社會人文」的一個子集。因此,以陽明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而言,似乎反而忽略了社會元素,缺乏與社會的連接,只專注在醫學領域方面的知識,這恐怕有點過於狹隘了。唯有把這部分的缺失彌補,才能夠返璞歸真,提供相對完整的人文教育給陽明的學生,不背離當初設立人文教育的初衷。


結  語


從三位老師的意見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醫學人文」是醫學生養成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彼此在對於醫學人文課程內容的重心,看法有所不同而已。

傅老師覺得醫學人文,也應該注重社會連結的部分,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凌老師的著重點,則是在如何解決未來醫生在醫院所會遇到的問題,這點與王署君老師的意見相同,而王老師亦點出醫療與社會關係中更根本的問題。因此,在聽取學生意見之餘,筆者認為陽明人社院和醫學院仍需互相交流和配合,以達成共識,設計出更好的醫學人文課程,為學生爭取最大的利益。

不僅如此,在三位老師的眼中,醫學人文教育對醫學生而言意義十分重大,甚至是在大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是因為雖然醫學人文的涵蓋範圍很廣,但這也使到醫生在日後就業時,在面對病患與社會的時候可以有應對之策,不會感到陌生和措手不及。古今中外,有多少前人經歷過的經驗被留下來當作寶貴的教材,讓後人能夠乘涼,直接從這種種的案例中去學習,當作前車之鑑;這比起自己重新開始摸索,到處碰壁來累積經驗而言,現在的我們真的是幸福多了!

針對目前陽明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無可否認的,誠如傅老師所言,仍有些地方有待改進。到底陽明醫學人文教育要何去何從呢?究竟該做出怎樣的改變才能完善其課程?在校方的立場,是否該再增加醫學人文的課程內容?身為學生的我們,是否可以再承擔更多的人文通識課程呢?在追取相對完整的人文通識和課業壓力負擔之間,要如何才能取得一個平衡,這是值得讀者們探討的問題。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