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6, 2015

生物醫學魅影的籠罩?

陽明大學與綜合大學通識的差異與困境
文/蘇子軒(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明大學的前身為國立陽明醫學院,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貫串了陽明作為一所生醫大學的定位,就算西元 1994 年後改制為國立陽明大學,在系所、師資、人才培育上,仍然不脫濃厚的生物醫學氣息。在這樣的氛圍與脈絡底下,陽明大學的通識教育與一般的綜合大學有什麼不同?其困境何在?又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掙出一條道路?


生醫大學的結構性困境


在訪談中,傅大為老師、鄭凱元老師和王署君老師均坦言相較於綜合大學,陽明大學確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有較多侷限。總的來說,這歸結於以生醫為主的結構問題,由於陽明大學在教師人口、學生人口、資源等,都不如綜合大學,難免在通識課程的選擇上會比較少。例如,傅大為老師指出,「在綜合大學,多樣化的學院設立使得各學院能開設不同的通識課程,彼此互補。校方能為文學院開設理工課程,補足文學院學生對理工知識的不足」;反過來看陽明大學,全校老師約四百人,然而人社院老師只有三十多人,顯見要在陽明開設更多元的領域、或單是更多數量的通識,都有實際執行上的困難。

再者,比較陽明與一般綜合大學(以台大為例)的學生數與通識課數目,就會發現陽明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比例上並不會比較遜色。陽明大學大學部共 2051 位學生,有 57 門通識課得以選擇;台灣大學大學部共 16925 位學生,則有 157 門通識課的選擇。由此粗略地看,陽明大學的通識課程數目並不是少的;更是因為陽明作為以生醫為主的大學,本來通識課程就會以人文為主,而不若需要科普相關等更為多元的綜合大學。甚至,如鄭凱元老師所強調,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正是陽明大學獨特的生醫定位,使得其在通識課程上可以有較為不同於一般綜合大學的資源與設計。


另闢蹊徑的多元通識可能


我們不能忽略陽明大學開拓更多課程的各種可能與努力,例如自 103 學年度開辦的中研院人文講座,由科技部資助的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所促成,正是另闢了陽明大學學生汲取人文資源的新想像。「人文講座為提昇國內通識教育的教學品質,參考國內、外知名大學的通識教學設計,採取了『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雙軌並行的教學方式……」中研院人文講座打破了既有的師資限制而部分解決了陽明校內人社院師資不足的問題,也試圖超脫校內既有通識教育的講課模式。

除了中研院人文講座,事實上還有與不同學校合作的管道。王署君老師提及,黃志賢老師正與北藝大洽談開設合作課程,例如瑜珈、舞蹈等等,不過目前還在實驗階段。王署君老師表示,北藝大那邊的學生其實對醫學領域的解剖等科目是非常有興趣的,希望我們能和北藝大互相學習觀摩,看看醫學與藝術能夠擦撞出怎麼樣的火花。陽明大學亦開放了選修政大的課程並享六折學分費優惠,當然還有免學分費的台聯大(清大、交大、中央)校際選課系統,這些都是補足生醫大學侷限的種種努力與企圖。


生物醫學魅影的籠罩……與轉機?


以上我們試舉了陽明學生得以向外拓展修習通識的管道,然而這些管道是否真正破除了陽明作為生醫大學的結構性限制呢?「重點還是要看學生是不是有興趣、意願上這些課。」王署君老師認為校方很努力在聽取學生們的意見;同樣地,傅大為老師也建議學生們若有非常想上的課程,也可以向醫學系辦反映,系辦通常都會盡力滿足學生的需求。然而,或許更現實的層面是在陽明這樣的人口基數上,好不容易開設的新課程,如何形成一股持續的動力?而中研院人文講座、政大學分優惠、台聯大校際選課系統等管道,還有交通易達性的問題。冗長的通勤時間阻卻了不少學生前往校外修課的意願。

除了學生本身的意願與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得看看前身為醫學院的陽明大學,是不是真能擺脫生物醫學氣息濃厚的魅影?還是未曾有擺脫的打算?當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已然將專業科目往大三以上的年級挪去,期待大一大二的學生能夠多元發展,這個「多元」又是什麼意思?它如何回應這所專業科目負擔沉重、多數科系以考取執照為目標的大學?畢竟,設計醫學生課程的還是醫學系系辦;因此,系辦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詳見後面的文章)。直指更核心的問題是,通識教育對於陽明大學而言是什麼?是多元發展?是人文素養?是醫學訓練外的個人興趣追求?還是蘊藏在醫學教育底下的必要價值?

不過,誠如鄭凱元老師認為陽明的獨特定位可以為其帶來不同的設計,幢幢的生醫魅影或可帶來轉機。在此簡單以鄭凱元老師提到的科技與社會領域(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課程為例。事實上,陽明的 STS 通識課程開設得極為完整(並成為核心通識的其中一個領域)。STS 是什麼?粗淺地說,它是在現代社會高度科技化而衍生諸多爭議後,試圖分析科技與現代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應用到醫療上,就是關心醫療技術與社會的交互作用:聽診器怎麼改變醫病關係?為什麼台灣剖腹產率這麼高?威而鋼的發明對性功能治療的意義是什麼?……STS 作為通識課程在陽明這樣的生醫大學,或許正是一種鬆動傳統醫學訓練的嘗試,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醫學,而不只是培養多元興趣。

本文從陽明的生醫定位出發,探討此定位如何成為通識教育的困境,而陽明又如何試圖找尋更多管道。然而,陽明真的擺脫了生醫魅影嗎?或者,生醫魅影也可能成為轉機,成為鬆動既有醫療訓練、體制的轉轍器?這一切端看我們如何看待所謂「多元發展」,看待所謂的通識教育。



創用 CC 授權條款

Related Posts:

  • 推薦閱讀──《因與聿案簿錄》系列淺談輕小說與我的推薦 文/吳慧琦(陽明醫學系 109 級) 近 年來,網絡媒體日漸發達,許多人利用這個機會在網絡上發表各式各樣的作品,更有許多網絡作家因此而獲得了出版的機會,成為真正的作家。在這樣的潮流之下,近幾年來出現了一種流行文體—輕小說。 這些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及華麗的想像為特點,迅… Read More
  • 在全民健保之外──各國健康照護制度簡介|三除了全民健保,美國、英國、新加坡,又復如何? 文/王允翬(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新加坡 李光耀曾言:「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式的福利制度,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東方式』的福利國家。」正是基於如此「亞洲價值」的信念,讓新加坡在脫離英國殖民之後,逐步建構起非常獨特的健康照護制度:醫療儲蓄帳戶(me&… Read More
  • 全民健保知多少?從納保、給付、支付談起|上由現行制度,看全民健康保險 文/洪益欣(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全民健康保險,自民國八十四年正式施行後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其宗旨亦從最初的「消弭因病而貧」轉為「體現全民健康」。現今台灣的醫療保險制度早已成為各國欲效法的佳傳,更體現了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的願景── universal co­… Read More
  • 醫療與生活──學長的實習經驗分享(二)PGY:莊智超學長 採訪/李瑋宸(陽明醫學系 109 級) 就讀醫學系的你,是否對行醫救人懷抱極大的熱忱呢?埋首於書堆中鑽研各類知識,或是活躍於社團中揮灑青春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未來實習時的生活會是怎樣呢? 本次「醫療與生活」專題特別採訪目前在北榮擔任 PGY 的莊智超學長,藉由他的經驗分享,… Read More
  • 醫療與生活­──學長的實習經驗分享(一)大六:鄭子明學長 採訪/田海寧(陽明醫學系 109 級) 相信大家對醫學生的「實習」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新聞中也時有耳聞。廉價勞工和超時工作,這是新聞上對於實習醫學生常有的形容詞,而事實上,實習醫學生也的確是相當辛苦,必須面對著實習中的種種壓力。 然而,這是成為醫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家未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