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 2015

……繼續閱讀 閱讀媒介與理解框架

淺談電子網路時代的閱讀性質與困境
文/王允翬(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分紙本或電子頁面,閱讀媒介作為資訊之載具,經常被期待為一中性透明的理解空間,能忠實地媒合作者與讀者的雙方交流,完成訊息的釋出與吸收。在今日逐漸電子化的趨勢,加之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現代年輕讀者的閱讀方式已然發生重大改變:實體紙本的重要性日益削弱,而漸轉向發生於螢幕上的電子閱讀。

然而,「閱讀媒介」既然身為訊息交換的管道,則其存在未必純然無色無味,勢必將框限讀者的理解與作者的寫作過程。對於年輕世代而言,寫作與閱讀有相當大程度與社群網站共構,除了今日演算法(al­go­r­ithm)磁吸與偏倚的效應之外,本文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指出閱讀媒介之「硬體」層次,亦即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在電子網路時代的徵性,與紙本時代相比,導致了資訊的縮減,也標顯出現代閱讀及寫作習慣的轉變。

古騰堡的四十二行聖經,咸被認為是「搖籃本(in­cu­na­bu­la)」,為西方的書冊印刷文化奠定了典範。
圖片來源:Wi­ki­pe­dia


閱讀的身體性


有關電子化的閱讀體驗是否仍與紙本存有落差,已有一些論點嘗試解釋,前者普遍被認為「較差」的原因:包括以目前技術而言,電子螢幕為一主動發光體,與紙本被動反射光線相比,不利於肉眼長時間注視;或是紙本書籍藉由翻動書頁,而隨之「愈翻愈薄」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內容的吸收記憶,卻礙難於電子書中再現。

從這些論點與切身的實際經驗觀之,則閱讀並不僅是智識上的活動,而更常具有深刻的「身體性」:傳統書本作為一「豐富」的閱讀媒介,不只提供文義,亦以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嗅覺等來刺激讀者感官。

閱讀成為人與媒介實體的親密互動,就書本而言,在完成接觸、翻閱、標記等過程中,這些官能性的知覺與其文本所載內容,一同構成了完整的閱讀進程。而如此超乎文義之外的互動,或曰「操作」關係,經常能連結至文義本身的理解與吸收,而起到決定性的加成效果;也因此在傳統出版當中,印刷、用紙、裝幀等,皆是必須妥善考量的設計因素。

然而在電子時代,發生於螢幕上的閱讀,卻是一個比傳統所指涉的「平面」,還要更加「平面」的場域:讀者所見的,並非印刷在紙張、而能以「身體」與其直接互動的實體媒介,而是一個完全虛擬於發光表面上的「平面」;直觀而言,或可將螢幕視為一只「窗口」,而從其框中得以窺見一虛擬平面,且該平面可朝向四周無限延伸。

使用者面對如此虛擬的無限平面,為了移動「可見框」的方式,從早期的方向鍵與滑鼠滾輪,今日已發展至以指尖觸控,雖已愈發直覺與直截,現代使用者在長期的適應之下,也多已習慣此類互動方式,卻似乎仍不脫在平面上「捲動」的預設束縛;今天常聽聞「滑手機」、「滑平板」等說法,無非是最佳註腳。

因此,若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身體性的直接參與能收促進之效,但電子螢幕的本質,僅是一連串的「虛擬」樣態:紙質的觸感、墨色的反光、翻頁的悉索,種種感官體驗盡皆剝奪,亦與實體操作的向度徹底絕緣,幾乎只剩下純粹的文義供讀者消化,文本的質量感盡失。且閱讀發生於行動裝置時,螢幕經常過於窄小,使情況更形惡化;但由於後者的普及與便利性,卻逐漸成為常態,或亦是現代電子閱讀媒介不利的幾點因素。

此外,由於電子螢幕所虛擬出來的平面可視為無限延伸,為了避免使用者迷失,乃限制「可見框」的移動方向以上下為主,並且納入滾動條(scroll­bar)等元素,以利使用者在該平面上的定位,再配置上文字與圖片等視覺元素;「捲動」成為現代電子閱讀的慣例,持續至今,實是自然而然。


版面革命與其顛覆


或許電子閱讀媒介確實不甚理想,但今日的閱讀之所以仍向電子化迅速靠攏,網際網路的普及即是背後的關鍵。然而,誠如老貓(陳穎青)在〈長卷與翻頁:電時代重演的版面革命〉1一文中的觀察,在現代電子與網際網路的文本呈現,「捲動」之姿,竟赫然出現古代「卷軸」型制的復辟。

無分東西方,在翻頁紙本出現之前,文本主要以「長卷」之方式展現,文字書寫於長條媒材上,再捲起收納;然閱讀長篇時,讀者勢必要不斷進行開展、收捲的動作,且難以查找或定位特定字句,造成效率不彰與心力勞累。

故在「頁面」發展出來之後,掀起一場革新,老貓喻之為「版面革命」;翻頁式的閱讀模式與卷軸相比,借助精確的「頁碼」系統,不僅易於查找定位,創造出高度的檢索效率,從文字排印學(ty­po­gra­phy)2的觀點而言,張頁式閱讀對於成效更有了極巨大的躍進:

卷軸內容在螢幕上「翻頁」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需要重新校正對準前面看到哪裡的正確接行,表面上我們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找到上個螢幕我們看到哪裡,但實際上,我們驅動了大腦的搜尋、判斷與決策的複雜功能。這讓我們的螢幕閱讀更增疲憊。

而張頁式翻頁則無此問題。張頁式翻頁每次的新頁新行都在相同位置,所以大腦不需要花力氣搜尋、判斷,它只要照舊就可以找到新行,開始順利閱讀,大腦可以用所有的力氣去理解文本,而不必浪費額外的認知負荷。

是以,翻頁式的呈現方式可謂簡化了資訊吸收的過程,並在翻頁的進程中能適時給予讀者回饋,因而得以創造出適於「沉浸式」的閱讀環境,有效強化文本理解的連貫性。以文學作品為例,小說要求大量篇幅與前後連貫,如《紅樓夢》此等巨幅作品,若以卷軸的型式印刷,勢必將洋洋灑灑、「卷帙浩繁」,成為讀者的一大夢魘,遑論沉浸於文本之中,因此張頁便成為了必須。

然而,若言張頁有利於長篇幅的閱讀,反觀卷軸,則是否將「不利」於連貫性的理解與吸收?但現代電子網路的閱讀環境,大量援用上下捲動頁面、滾動條等設計,正有如卷軸型制「似曾相識」的再現,是否或多或少造就了今日資訊零碎化的結果?

事實上,網路的閱讀型態,甚至可能還比卷軸更加惡劣:前述電子螢幕悖離身體操作的「虛擬」缺陷、文字排印學在現代網頁排版實踐(尤其是繁體中文)的闕如3、讀者與作者在資訊爆炸中的競合關係,種種因素匯合之下,現今網路已成為克難且競爭的閱讀環境;當「篇幅精短」成為時勢,則「篇幅過長」將構成極高的閱讀與傳播門檻,勢必容易遭到淘汰。版面革命上演「現代顛覆」,一旦內容長度超過卷軸所能負荷,讀者不願讀,作者也不願寫,無意間造成雙方所讀所寫的資訊,皆自發性地趨向於片斷與縮減。


媒體、傳播與連貫性


無論從身體性或是卷軸式的觀點,當閱讀環境轉入電子時代的「劣化」,從而造成資訊篇幅縮短,固然是一個「現象」,與網際網路的大量流通扣合,也造就了資訊前所未有的自由與解放,更能做到紙本所欠缺的時效性;然而除了正向意義之外,其背後所潛藏的「隱憂」,或許難為讀者與作者所明確覺察的,便是閱讀理解的連貫性實已蒙受損害。

若退一步觀察各類媒體,或可依其時效性與組成篇幅,分出一連續性的光譜:由篇幅短、連貫性弱而時效性強,至篇幅長、連貫性強而但效性差,可依序略以報章新聞、雜誌刊物、書籍等類。

有趣的是,在過往仰賴實體印刷的時代,報章新聞出於大量印刷的成本與時效考量,用紙與印刷皆難以苛求,是忠於其功能的表現,卻是最為差勁的閱讀環境。但在電子時代,繼電視傳媒之後,文字性報導恰與網路閱讀的性質契合:網路不僅能滿足迅速更新的要求,各篇之間即便缺乏連貫亦能達成任務目的,且其篇幅精短,今日在網路上以「電子版」全新復出,閱讀體驗反倒優於刊物與書籍兩者,從而獲得了蓬勃發展與廣泛傳播的機會。

事實上,近年蓬勃興起的部落格與社群網站,也隱隱流露出個人新聞台的色彩:其有效的時間向度,經常被壓縮於「現在」單一一點,故需要不斷即時更新,也被期待為取材多元、文字輕量的形式,不免具備報導、宣傳的效果。「類新聞」的格式在網路開拓出新世界,造成整體網路文化的媒體化,究其原因,乃是後者對「涉獵式」閱讀而言,具有相當優異的支持效果;但對需長期投入的「沉浸式」而言,電子網路的閱讀媒介反而出現嚴重缺陷。在如此不友善的閱讀環境之下,書籍與雜誌將遭到網路讀者與作者的邊緣化。

就此觀之,閱讀媒介確實容易成為理解的框架:若讀者在網路上面對大量湧現的資訊時,進行挑揀後,願意「靜下心來」閱讀的卻只是篇幅短小的內容,作者也投其所好,在此侷促之下含括必將有限,各篇之間也往往獨立成章、欠缺連結;這與一般傳統所稱的紙本媒介,其內容所能處理的完整程度,實難以同日而語。當網路「不良」的閱讀環境,所鼓勵的是資訊短小且大量的產出,由深而窄轉向廣而淺,現代讀者長期暴露其中,會不會就此「退化」,喪失長篇幅的閱讀能力?長久下來若成為「習慣」,恐導向理解與吸收淪於表淺的速食文化。


尋回應有的閱讀體驗


儘管網路已逐漸成為今日閱讀的主流,但閱讀完整篇幅、具備連貫性的文本,對於各類議題的深入認知,仍往往無可取代。現代電子閱讀慣常的卷軸型式,或許在某些內容條件下需要匡正;即如老貓即在其文末呼籲,電子書的設計必須重返翻頁書的形式,並對翻頁的「操作」有適當的暗示或回饋,方才適合需要閱讀沉浸的文體出版。

但最重要的,仍必須回歸到讀者與作者自身:網路電子時代相較於傳統紙本,其流通廣泛、更新及時、降低出版門檻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我們能否在置身、享受之餘,也看出其不可避免的侷限?閱讀寫作的方便性大幅提升,不過我們所擁有的閱讀媒介卻是隨之劣化,恐易滿足於片段與淺顯的吸收,理解亦難以貫穿與深化。

在紙本與電子之間,我們正處於一個轉型期:為了加長篇幅所需,要求電子書產生「翻頁」的視覺效果,儘管仍屬一種刻意的虛擬、模擬,就電子介面的本質而言,也可能不如「捲動、滑動」的操作直觀,但依舊是值得注目的推展方向,得以扭轉電子閱讀的逆勢。

或許紙本實體媒介的價值無法全然取代,或許網路資訊的傳播與連貫本難以兼得,但現代閱讀的重心朝向電子化傾撲的趨勢,是逐漸加速且難以避免的。正視之,我們一方面應關注紙本與電子閱讀媒介之間存在的差異,努力健全、優化既有的電子閱讀體驗,補強連貫與連結的缺陷,求得屬於這個時代的解決之道;另一方面則應敏銳而客觀地認知到,人的理解非如表面上的純然自主,閱讀媒介可能將形成框限,這即有賴我們對自身的小心覺察:不要輕言滿足於廣泛輕浮的「方便」,而犧牲了應有的深度與閱讀能力。


Footnotes

  1. 老貓出版偵査課〈長卷與翻頁:電時代重演的版面革命〉

  2. 文字排印學(ty­po­gra­phy)係為關注文字排版的工藝,主要著重於字體設計、字級、字距、行距、版面比例等,以使其文字編排易讀並合乎視覺美感,輔助文本在其脈絡中向讀者傳逹準確且有效之資訊。

  3. 各種語言之書寫特性互不相同,也造就合乎其特性的排版需求有所差異。傳統中文的排版美學,應是要求各個漢字之間密集的縱橫對齊,方能逹到最優異的可讀性;然出於閱讀與寫作需求,現代中文的排版必須吸納大量西文與阿拉伯數字,與中文方塊字的結構並不相容,常在行文間破壞框格的對齊效果;此外,現代標點符號系統的引入雖顯著提升中文的易讀性,但出於避頭點(如逗號不可置於句首)的禁則,常必須推擠各行字數而有所增減,使得縱橫對齊難以實現。而在網頁排版中,以西文為基礎之 html 與 css 語法不敷中文排版所需,使狀況更形嚴重;有鑑於此,W3C 編者於 2015 年 4 月發布之草案〈中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即是期望優化中文網頁排版而訂定規範建議,茲摘錄其緒論:「每一個文化群體都擁有獨自的語言、文字、書寫系統。將個別書寫系統得以在虛擬空間再現,對文化資產的承繼而言,是資訊傳播技術的重要責任。作為實現這個責任的基礎,本文書整理了中文(漢字)書寫系統於排版上的需求……冀求透過本文書能在實作層級更能有效地促進實現。」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