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5, 2015

一位醫師的生涯指引──黃志賢老師專訪

訪員:吳尉綱、湯磊、胡冠明
撰稿:吳尉綱(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一、緣起


初以黃志賢老師作專訪對象的動機,在於老師不但具有醫師身分,還有多年教學經驗,也兼有研究計畫,可說是跨足醫界、學界、學校的指標性人物。另外,因曾有修過老師的醫學人文課程,也聽過老師在榮總病房對象是本校服務隊的演說,都深深欽佩老師仁厚的醫者風範。因此,不論是老師如何兼顧各項工作、事務,或是言談中顯露的醫者風範心聲,抑或是老師對於我們的困惑或現下醫療困境的看法對於我們想必都有莫大的啟發性。


二、生涯歷程


驀然回首,燈火闌珊──順性而生

老師從小出生在醫藥世家,對於醫療環境並不陌生,但真正促成老師走上醫學之路卻是緣起於高中時代。老師小時候對於美術相當有興趣,平時喜歡畫畫,所以一直以來都以需要繪畫設計的建築系為生涯考量之一。生性開明的藥師父親、護士母親也對於老師的志向表示支持,直到高中時代,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都選擇以醫生為目標的丙組(現今的三類),耳濡目染加上同儕激勵下,老師也走上了習醫之路。

醫學生生涯中,老師並非只專注於吸取浩瀚的醫學知識,更精準地說,老師花了許多時間在體驗學習課堂學習不到的能力。積極參與社團、熱衷於舉辦活動,在此之中,老師不只學習到如何催生一個成功的活動、當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更重要的是也發掘了與人斡旋的長才和喜歡與人交流的天性。

大學課業上老師深受神經解剖學教授們的啟發,舉凡其中一位教授教徐喜歡學生領悟舉一反三的道理、另一位教授上課喜歡用有創意的自製圖像代替死板的課程範本,更有一位教授引入了反轉式教學,根本性的翻轉了課堂中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薰陶之下,讓老師深深的喜歡上了神經解剖學,在強烈的興趣驅使下,老師積極的自我學習,甚至讓老師獲得在神經解剖學考前教授全系考前總複習的機會。這一次的經驗不只象徵了老師旺盛學習心之下的巨大成功,也讓老師自覺有好為人師的性格,結合教授們具啟發性的教學,形成了老師心目中何謂「成功」的教學,也引領了老師走向未來的教學之路。

畢業後老師因為選擇了外科作為後半生涯的重心,因為在老師眼中,在病人體內進行修補重建和搭建人工外材、繞道血管極具創意性,跟老師愛好繪畫設計的天性不謀而合。多年持續不懈的研究下使老師今日佔有泌尿外科學界重要的地位,造福了無數對因不孕而困擾的夫婦。

經過北榮紮實的住院醫師訓練、還有出國一年學習 PBL 制度後,老師累積的專業知識、學經歷和在學期間培養出來的交流處事能力逐漸為人所重視,因此被時任陽明大學醫學系系主任的陳震寰教授延攬入醫學系教育改革先鋒群中。老師居陽明醫學系 PBL 教育總舵手之位,規劃課程、訓練 tutor,再到傳承經驗,催生了陽明大學醫三牙二完善的 PBL 制度。


三、給醫學生的建議


在前述生涯中,可以觀察出老師生活的態度中有寓藏一些重要的人生態度可供指引:

放開心胸 體驗人生

在求學階段,不要死守著課業,多多參與校內外的活動和充實大學難得而僅有的社團生活。認真體驗,勇敢迎向挑戰,從中獲得的絕對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

準備自己 機會就在轉角

隨著一件件的挑戰成長,不要預設自己會因此獲得什麼能力。到了對的時機,準備好的自己就能抓住機會,完成夢想。


四、重要議題見解


難得訪問到具有醫師、教授等多重身分的黃志賢老師,我們不免問了一些學生們關注的醫療工作環境相關的問題:

現今是否在老師身處的外科中,能明顯感受到所謂五大皆空的情況?

現今的狀況其實還不算太嚴重,人力的確是比二三十年前外科的狀況少,選擇專科次專科出於醫學生的認知,而這部分又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所以其實這是一個風水輪流轉的過程。二三十年前大部分醫學生都選擇五大科,因為當時多數人滿懷濟世的情操,同樣的現今醫學生主要以小科做職業生涯,或許是受到現在五大科醫療糾紛較多的影響,但是物極必反,若干年後必定會有選擇五大科的主流聲音出現。現在社會上替受家屬言語或肢體霸凌的醫療從業人員抱不平的事件頻傳,象徵社會的觀念已經漸漸改變,在工作環境有更大的保障之下相信不久之後各科分配會邁向正常。

對於現今醫療糾紛頻傳的事情,對於避免老師有沒有什麼心得分享?

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害怕醫療糾紛就選擇安全的科或在醫療處置上採取較安全保守的治療,換個角度來想,這樣不只抹煞了當初選擇醫生為志業的初衷,也使病人沒辦法得到最適切的醫療處置。這樣豈是醫生和病人願意見到的情況?

如何避免醫療糾紛,就必須回到醫療糾紛本質的認識。老師曾做過醫療糾紛個案的調查發現近乎所有的醫療糾紛案件都源於溝通不良,剩下極少數才是因為病人或家屬惡意找碴(俗稱醫糾蟑螂)。在醫療行為上,很難沒有疏失,小至多打了一針,大至動刀失敗,同樣的疏失在相同的家屬、不同的醫生為何會有告與原諒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醫療糾紛或發生是因為家屬覺得沒有被真心對待、沒有感受到醫師有視病猶親的感覺,但是病人或家屬對於醫師的態度無可奈何,唯一能訴諸的就是醫療糾紛了。在病人的照顧上,如果多了一份用心理解、真心溝通,病人或家屬就會感受到醫師的尊重,醫病關係中多了份體諒,醫療糾紛也就不容易發生。站在醫師的角度,如何培養這份真心關懷呢?可以試著換位思考,病人都是帶著身體的苦痛前來求助,醫師應該不只看到這位病人的「病」更要看到受到病折磨的病「人」,這樣就能真真正正了解病人所要求的並不只是身體上的紓解,同時精神上也需要醫師家人般的關心慰藉。

對於選擇專科次專科,老師是否有什麼指引或提點嗎?

對比老師的生命歷程,我們發現老師都沒有很刻意的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幾乎所有的生涯抉擇都是順著自己的本性或是機會來了就憑著準備好的自己掌握住。像是前述,老師選擇外科是因為本身具有藝術創意的靈魂,因此老師認為不要太為自己設限,在專業醫學知識學習好好摸索、在實習中好好體驗,就能發現自己對哪一個專科有興趣,而興趣與職業結合才是最會擁有好的人生。

透過老師的分享我了解到順性發展的可能性,對於此,我想一定會有同學對某科原本就抱有極大的興趣,我想這也是一個值得鼓勵的精神。不管是哪種生活態度都沒有錯,只要好好正視自己的抉擇,勇敢去做,都同樣會擁有一片天空。

現在實習醫師過勞情形頻傳,對此老師有什麼看法呢?

拿個比喻來說好了,不辛苦,哪有辦法學到最上乘的武功?在實習或是住院醫師階段,都是重要的醫師養成期,在這期間花的功夫不只關係到最起碼的能否擁有完備的臨床技術而不會誤人,也影響到你的技術有多精湛。在老師的經驗中,常常會有實習醫師慕名而來想超時學習,老師以及其他主治醫師也都樂意傾囊相授。

我想老師的意思,應該是針對醫聯會學生向衛服部提出建議訂立實習醫師工時上限這件事情,老師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希望學生思考實習階段對醫師養成的重要性。老師鼓勵在這階段努力、積極的學習,不要想著多累多辛苦,應該把這些磨練視為成長的養分;老師應該不是對於真正被院方惡意壓榨的實習醫師做此評論。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