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4, 2015

咖啡飄香

精品咖啡的故事
文/黃游軒(陽明醫學系 108s 級)


晨之際,黃昏日落,甚至是挑燈夜讀時,總希望有些事情可以伴隨左右、沁入心脾。如果說茶香像是古代文人一樣溫柔醇厚,咖啡的香氣則像爵士樂手,嘗試在搖擺節奏音符中的顛簸與不安,綻出深刻的情感。

有關於人類開始品嘗咖啡的故事眾說紛紜,在這裡也不一一細說,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咖啡已經脫離不了現代的生活美學。


現代的人只要一進入超商或者是連鎖咖啡店,店員按下機器,機器噴出氣體,接著咖啡就緩緩從機器流出,這是最常見的濃縮咖啡的形式,配合水的混合,就形成了現代人最常品嘗的美式咖啡;有些人討厭咖啡的苦澀,則加入牛奶,藉由牛奶的甜味與渾厚來中和咖啡的苦味,這也是現代人最喜歡喝的形式:拿鐵咖啡。

但是咖啡真的只是按一下機器,然後隨之冒出的咖啡色液體嗎?飄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與滋味?今天筆者將帶領各位一同欣賞咖啡的奇妙之處,以及除了濃縮咖啡以外,更多咖啡的沖法以及咖啡豆品種的口感之異。

咖啡的果實。圖片來源:baristahk.com


咖啡豆的品種


有時候我們會看見超商或咖啡店會告訴消費者:本店採用 100% 阿拉比卡咖啡豆,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咖啡樹有許多的亞種,目前世界上最常採用的咖啡樹主要有三類樹種,分別是: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利比亞(Li­ber­i­ca)三大品種,以下將一一介紹。


阿拉比卡種(小果咖啡)


兩大咖啡豆形狀的比較。圖片來源:七個醫師的咖啡
阿拉比卡咖啡豆是最傳統的咖啡豆品種,傳說在十五世紀時就為阿拉伯人所飲用,所以才稱為阿拉比卡種(Ara­bi­ca)。阿拉比卡種的咖啡豆在世界上流通率最高,佔75%,但只有10%可以達到精品咖啡的標準。原先佔的比例更高,但是在十九世紀時發生了大規模的病蟲害,於是種植者才開始積極尋找可抗病蟲害的咖啡樹品種,但是總而言之,只要喝到咖啡,大多都是阿拉比卡種;最大種植國則為巴西,佔世界三分之一強。


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味酸,香氣濃郁,並含有較高的油脂量,故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品種。


羅布斯塔種(中果咖啡)


羅布斯塔種的漿果大小介於阿拉比卡種與利比亞種之間,屬於抗病蟲害較強的咖啡樹種。口感而言,相較阿拉比卡種為澀,主要應用於即溶咖啡中,佔世界產量約 20%。


利比亞種(大果咖啡)


利比亞種的咖啡豆有時也稱為賴比瑞亞咖啡豆,果實大小是三大咖啡樹種最大的,也是抗病蟲害、耐高溫也耐濕氣的品種。其咖啡香氣濃郁,口味較淡。在臺灣利比亞種的咖啡比較不流行,主要流行的地區是在北歐地區。


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比較。參考自:七個醫師的咖啡


咖啡豆的處理


知道了咖啡樹的種類之後,大致上我們知道了咖啡是一種水果,但是一粒紅紅的果實,要怎麼樣變成我們平常看見的那種「黑黑香香」的咖啡豆呢?主要的流程如下。


咖啡豆的製程。參考自:中國文化大學

咖啡原果為何需要篩選處理?


我們平常見的咖啡豆是由咖啡果的種子而來,所以理論上只要把果肉去除、留下種子就行了。

說倒是很容易,但是實際上卻很難達成。要談咖啡生豆的處理,首先要知道咖啡的的構造。櫻桃般的咖啡果實,由外而內分別是外果皮、果肉、果膠層、內果皮、銀皮、種子。其中它的 1 至 2  mm 的果膠層最難去除,可把它想像成是番茄的種子:含有果膠層的番茄種子在吃的時候,總是沒有辦法把它咬碎之後才吞嚥下去,通常我們是直接把番茄種子連同果膠層一同吞下肚,咖啡的果膠層也是這個原理。

筆者將在此介紹世界上最常用的咖啡果實的處理方法:日曬法與水洗法,當然尚有許多種的處理方法,如:蜜處理法、半水洗法等等,但擬以日曬與水洗法的介紹為主。


日曬法


日曬法是簡單、古老的生豆處理法。首先把咖啡果實泡在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在水中,而不成熟或者過熟的果實則會浮在水面上,予以挑除;接著整個咖啡的果實放在戶外曝曬,根據產地天候不同曝曬 2 至 4 週;最後乾燥的果肉與果皮經由去殼機器去除,得到一粒粒的咖啡生豆。

另外的日曬處理法則是未經過泡水的步驟,直接放在戶外曬作法省工省水,但容易失控。曝曬時間太長脫水太快,咖啡果易龜裂,感染細菌而產生惡味。不論是哪種日曬的工法,如果夜間的濕氣太重,或者乾燥太慢,咖啡果易腐爛或發酵過度,甚至感染黴菌。

日曬處理法的咖啡豆因為比較沒有經過發酵的流程,喝起來的酸味較淺,果香明亮,經由烘焙的調理若烘焙得不深,喝起來的感覺甚至會以為在喝果茶。研究顯示日曬豆產生的酸味主要是不會酸嘴的「胺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而非水洗豆富含的檸檬酸、蘋果酸或醋酸,故造成兩者味道上的差異。


水洗法


水洗法的咖啡豆和某些日曬法一樣,先經過泡水挑豆,接著經過果肉篩除機,把果皮與果肉去除,剩下含有果膠、內果皮、銀皮、種子的咖啡果實;接著是水洗法中去除果膠的方法:發酵去除果膠。藉由發酵過程,將果膠用生物分解的方式除去,發酵過程約 16 至 36 小時,期間須時常攪動以加速果膠由種子上分離。

由於發酵的過程會產生檸檬酸、醋酸、蘋果酸等酸性物質滲入種子中,所以酸度上比日曬法高許多;完成發酵後再次洗豆,送去日曬。水洗法的日曬程序不必像日曬法那麼需要擔心,因為水洗法已除去果肉,所以在乾燥過程比較不用操心發霉的情形。水洗法的咖啡豆和日曬法的相比,呈現的果香明亮,比較起來口感偏酸而精緻。


咖啡豆的挑選


分離出咖啡豆之後,就像水果一樣要分級,根據不同國家的有不同的分法,如同以下的表格。例如:在市面上常常看見的肯亞 AA,就是指在肯亞種植的咖啡分類 AA 級的豆子。

咖啡豆的分級。參考自:七個醫師的咖啡


咖啡豆的烘焙


在挑選適當產地的咖啡生豆之後,當然不可能直接泡來喝,接著要進行的步驟就是烘焙了,一般的咖啡店也是從國外進口生豆之後拿來烘焙。

烘焙的深度,會與咖啡豆的性質以及咖啡師個人的喜好有關;也就是說雖然是同一支豆子,但是有可能會有深焙與淺焙的差別,像筆者曾經喝過中焙的曼特寧,也喝過深焙的曼特寧,若言所泡出的咖啡味道之差異,雖然同樣擁有曼特寧的風味,但是酸度與苦味就差很多。所以有些咖啡並不適合淺焙,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咖啡都適合深焙,取決於這支咖啡的口感,而找出能夠引出最佳風味的烘焙法。

對於咖啡的烘焙的方法有一定的流程,溫度主要控制在 220 ℃ 左右,對於小型家庭使用的話,近來 Ro­tate Fun 300 型號的烘焙機可以說是十分省空間、實惠的選擇(但是仍要價上萬元)。烘焙豆子的主要流程為:熱機、秤重、進豆、烘焙。烘焙的過程豆子改變的微妙狀態可以細細討論,其變化為:生豆、脫水完成、一爆密集、一爆結束、二爆開始、二爆密集、二爆結束。如果講得白話一點,炒豆子有點像在炒爆米花,一爆聲音較響亮,而第二爆就比較小聲了。

烘焙影響咖啡的口感,主要是酸度的保留與焦糖化的產生;烘得越淺,越能保持咖啡的果香與酸度,烘得越深,就能品嘗到偏苦但是隱含有甜度而耐人尋味的咖啡,故烘焙這門技巧可說是為了引出咖啡香味有幾分而生的學問。

根據烘焙的深度,可以分為如下的幾種。

烘焙的深度

本圖為更為精密的咖啡豆的烘焙度比較(艾格壯數值為一種測量咖啡豆烘焙度的機器量出來的數値,因生產的公司名稱為 Agtron,故得名)。圖片來源:七個醫師的咖啡

咖啡豆的沖泡


我們終於從咖啡樹上的果實拿到一粒粒香噴噴的咖啡豆了,最後進行的就是咖啡最迷人的地方:沖泡了。

在知道咖啡的各種沖泡方法之前,大家應該都有看過便利商店沖咖啡的過程:按下某臺機器的某了按鈕,機器會噴氣,然後咖啡就跟著一起流出來了。這種是市面上沖泡咖啡的大部分方法:義式濃縮咖啡機,不論是各大便利商店、某些連鎖咖啡店、速食連鎖店或者是大部分有賣咖啡的餐廳,都是用這種方法沖泡的:利用接近沸騰的高壓水,把咖啡所有的滋味全部都擠出來(不論是苦或酸或澀味)。

所以這種咖啡非常的濃郁,但是因為太苦了,所以大多都當作相關飲料的基底,像是美式咖啡(Amer­i­ca­no)就是由義式濃縮(Es­pres­so)加上水製作而成,拿鐵咖啡(Café Lat­te)則是義式濃縮與牛奶以 1:3 至 1:9 的份量搭配而成。

當然,還有很多種泡咖啡的形式,我們會在以下一一介紹。在介紹沖泡方式之前,不妨先聊一下什麼是單品咖啡(因為以下的內容主要是以單品咖啡的沖泡為主)。單品咖啡是指咖啡標示為產於特定國家、產區、莊園的特定咖啡,像是:衣索比亞—耶加雪啡(Ethio­pia Yir­ga­cheffe)、瓜地馬拉—安提瓜(Gua­te­ma­la An­ti­gua)等等,都是單品咖啡常見的種類(當然,如果要再更仔細一點,連莊園的名稱都寫出來是最好的),因此如果進階一點的說,品嚐單品咖啡,即可以瞭解某個國家或地區咖啡的特色與風味。

濃縮咖啡比較少用單品的豆子,因為在沖泡的過程屬於高溫高壓的情況,基本上咖啡特有的酸味匯幾乎被熱水沖走,以及所有的味道都會一起沉積下來,所以濃縮咖啡即使使用了單品豆的效果也不大,也因此濃縮咖啡的豆子以深焙的綜合豆為主(因為可以不用太注重咖啡豆的品質、大量烘焙製作方便)。

現在就要告訴大家常見的沖泡方式囉。


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圖片來源:cloverfoodlab.com

講到手沖咖啡,首先要先提到的是咖啡本身在萃取的時候,其風味物質可以分成三種層次,可以把它簡單分成高、中、低。所謂低分子是最容易溶解出來的,大致上是指咖啡特有的酸味與果香;中分子是中等難度被溶出來的物質,主要是甜味;而高分子主要是一些焦焦苦苦的味道。一般來說,我們喜歡的是中低分子的味道,鮮少有人喜歡高分子的味道,這就是咖啡萃取的課題。

如何才能夠萃取出最想要的味道呢?此和幾個因子有關:首先是咖啡粉的粗細以及均勻程度,如果是比較細的咖啡粉,理所當然就比較容易萃取,如同前半部文章提起的濃縮咖啡,因為濃縮咖啡的咖啡粉非常細,所以很多高分子的物質會溶進去,所以在沖手沖咖啡的時候,通常不會用到非常非常細的咖啡粉,用微妙一點的說法就是「有點細、但是又不會太細」,用標準量化的話就是三號大小,不過仍然要看個人口味做微調。均勻度的差異在於萃取程度的一致性,假設粗細不同的話,可以比喻成在很甜的蛋糕中混有非常非常苦的巧克力碎片,雖然別有風味,但是難免有喧賓奪主之感。

不同粗細的咖啡豆

接著是沖下去的水的流速也會有差,除了和自己的手感與手沖壺的設計以外,就是濾杯沖下去的速度的差異了,換句話說,濾杯的設計也是影響萃取時間的因素,常見的濾杯有 Hario V60 系列,以及它的「好朋友」Kono 濾杯(外型雖然很像,但是尾端有些微的差異),再來是 Kalita 的底部為三孔式的濾杯,最後是凹凸有緻的 Chemex 濾杯,其中微妙的差異只有喝過它們泡出來的咖啡才能夠體會了。

最後要談的是水溫,其實從 75 至 98 ℃ 的水溫都有人試過,溫度低酸味會比較重,溫度高則會去掉酸澀味,保留咖啡的苦味,所以根據不同的豆子的特性有不同的沖法。舉例來說,有支豆子是有澀味的但是有很舒服的果香,我們就會用較高的溫度(約 90 ℃)去除澀味,並用稍微多一點的水量降低刺激性。


塞風壺(syphon)


塞風壺

塞風壺的泡法又稱作虹吸式的咖啡,是藉由加熱與降溫底下瓶子的壓力差所沖煮的咖啡;所以說在煮塞風咖啡時,會看見底部燒瓶的水會跑上去又跑下來,還蠻有趣的。塞風壺的煮法有很多派別,光從放咖啡粉,就有先放和後放之別,攪動方式甚至有分十字攪拌法、漩渦攪拌等方法,這些都影響了咖啡味的差別。

因為塞風是所有的咖啡粉都泡在水裡的關係,不像手沖有種分段萃取的感覺,所以塞風咖啡的口感較為厚實,另外的原因則是手沖咖啡會習慣把咖啡脂濾掉(咖啡脂是沖泡時產生的白色的物質,可以看手沖咖啡圖片參考),塞風則不會,所以這幾項原因造成了兩者味道的不同。

當然,不論塞風或是手沖咖啡,最重要的是沖泡者對咖啡的品味與經驗,才能呈現一杯不簡單的咖啡。


咖啡的品嘗美學


我們終於把一杯咖啡泡出來了,當下啜飲之,感謝萬物賜予的恩惠,才能夠讓咖啡從樹上結的果實到成為我們的「杯中物」。一杯好喝的咖啡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如果打從心底享受整個沖泡咖啡的過程,喝咖啡這個過程就變得更有魅力。

我們比較沒有機會體驗炒咖啡豆的過程(入門的花費與等級太高),但我們都有辦法去買個半磅的豆子來好好玩一番,換句話說大家都可以品味咖啡。以手沖咖啡作為例子(當然也因為筆者也是玩手沖咖啡的),身為貧窮的學生一族,手沖咖啡組的入場費其實相對而言不算太高,1800 元左右就可以有不錯的手沖組合了(包含手搖磨豆機),於是我就這樣進入了咖啡的世界。

從磨豆開始,就已經開始在享受咖啡了,兩匙(約 20 克,視個人喜好增減)的咖啡豆放入磨豆機裡開始旋轉,聞著咖啡的香氣,用一種不算快的速度讓豆子變成粉末,彷彿可以讓世界停止運轉一般,在這個時間,就是單純享受咖啡。

接著是沖泡的時間,從中間開始以同心圓繞著外圍旋轉,水量只要能夠讓咖啡粉皆有沾到熱水的分量即可,這個流程稱為「悶蒸」,主要是把一些咖啡不好喝的氣味分子隨著蒸氣揮發掉。

再來是第一沖,一樣沿著同心圓旋轉,大約至欲泡的分量的一半左右,停止一段時間,讓咖啡的萃取液能夠進入底下的壺中,但是注意不要讓白色的咖啡脂一起進去了。

最後是二沖,加水量至想要喝的容積就完成一杯咖啡了。這個過程要特別小心不要讓水直接沖到濾紙上了,不然沖出來的味道會有非常難喝的水味。什麼是水味呢?基本上只要是美式咖啡,因為有直接摻水,所以一定有水味,如果喝過手沖咖啡的濃郁,就可以很快體會甚麼是水味了。

最後準備另一個杯子,趁著咖啡脂還沒有沉積在萃取的咖啡液中,趕緊將其盛在另一個杯子裡,這樣咖啡脂裡面溶的高分子的苦澀味就不會進入咖啡中了。




一杯咖啡的誕生,不只是考試前拿來當熬夜的「藥品」而已;它的魅力在於,它是以「飲品」的形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所以雖然我們可以在超商方便地享用一杯美式咖啡,但是玩玩單品咖啡,除了可以增添生活的樂趣以外,我曾想過:既然都要喝咖啡提神了,何不喝得更有品味呢?有了這個理念,只要搭配咖啡豆的選擇,就可以品嘗各種咖啡了,而非一成不變的超商口味。

品嘗一杯咖啡,不只是不同種類的咖啡豆的差別,因為手沖的細緻,只要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會有差別,不同心情時,味道就會因為當時的狀況而有差別,這也是手沖咖啡有趣的地方。不同溫度的咖啡,香氣、入喉的喉韻以及回甘,也有各種程度的差別。但最重要的是:在品味一杯很棒的咖啡之後,又是個精神抖擻的一天!

創用 CC 授權條款